作者:刘毅
来源:
编辑:李鹏
日期:2013-11-14 阅读:1
前不久,在赴外地参加学术会议的途中,文学院的周海波教授和邻座乘客聊了起来,当对方得知他的身份时,感激地说:“我的孩子就在青大文学院上学,他总和我说起您,他非常喜欢上您的课。刚入学时他还有些厌学,现在他特别喜欢自己的专业,每天都很快乐。”
对于在高校教坛辛勤耕耘了长达31年的周海波来说,学生家长的认可令他无比欣慰。
周海波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在他看来,学习的快乐,是大学生活快乐的前提。
“过去我们总说老师是园丁,把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修剪,往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样。”周海波说,“现在我更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每个学生的人生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会有美丽的风景。老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去寻找、欣赏并享受自己人生的风景。”
在周海波的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和校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经典文学赏读》上,通过介绍优秀作家、阅读经典作品等方式,锤炼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们学会享受文字的快乐。“知识永远是在不断更新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对人生、对社会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周海波说。
周海波的课是富有激情的,“在课堂上,学生们对我讲课的积极回应会令我投入更多的热情,这种互动就在不断地促使我前进,用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去影响、带动他们。”周海波笑着说,“只是这样一来,我讲着讲着就很容易‘激动’”。
“信息量大”是周海波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一些年轻教师在观摩了他的课后都说:“周老师课上50分钟的信息量,足以让我们回味好几天。”
周海波一直致力于将本学科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遴选一些最具代表性、最适合在课堂上表现的学术界前沿成果以及个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们紧跟学术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手段上,周海波从对多媒体教学“有一些排斥”,逐渐转变成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手。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利用多媒体方式呈现早期文学作品的版本、手稿、照片和某些文学段落等,能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此前担任文学院副院长期间,从学院自身条件出发,并结合教学实践和多年来来自学生、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周海波也在逐步推进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他认识到,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文学院的毕业生就很难提高就业竞争力,而写作能力正是文学院学生的一项“独门绝技”。因此在教学中,周海波与文学院的老师们一道,致力于提高学生在应用文和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写作能力。
近年来,周海波出版了《文学的秩序世界》等多种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正是这些学术成果让他能够更从容地站在大学的讲台上。
教学心语
我站在大学讲台上已经30多个年头。30多年来,最幸福的就是可以常常面对着一个个鲜活而富有朝气和理想的青年学子,与他们读同一部作品,讨论同一个作家。
我知道,每一个青年学子的生命中都有美丽的风景,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带领他们去寻找、欣赏并享受这些风景。我执教的专业、课程与教学理念优雅地合为一体,《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赏读》等都是与美的人生联系在一起的课程。我愿意用生命的燃烧点亮同学们的智光,让学生更关注社会、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