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编辑:
日期:2006-06-07 阅读:1
无悔的选择2004年6月7日上午,一辆青岛到临沂的客车在奔驰。客车走到诸城境内,不慎翻到了沟里。车上乘客从车窗爬出车子,久久不能从巨大的惊恐中走出来。 一位带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女士,一边检查自己腿上流血的伤口,一边打电话联系车子要急着赶往临沂。她就是我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主任高美华教授,此行是前往临沂给在职研究生授课。当家人和院领导得知消息劝她赶紧返回疗伤时,她一口回拒绝了,还有那么多的学生在等她上课呐。学生的召唤就是最高命令。高美华用随身携带的创可贴简单处理了一下5公分长的伤口,立刻搭车前往临沂。下午一点半,高美华准时出现在临沂的教室里,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 在紧要关头高美华常有出人意料的选择。1992年她晋升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她又作出了一个重大选择——到美国哈佛大学作研究,成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膜转移实验室一位优秀勤奋的学者。这一年,她46岁。在哈佛大学作研究期间,优厚的待遇、一流的实验条件没有阻止高美华的下一个选择——两年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来到我校医学院工作。此前,她在滨州医学院工作了20年。 高美华说,出去是为了开阔视野,学成后当然要回来报效祖国;国外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 到医学院的当年,她就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万元,一头扎进糖尿病的研究。 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高美华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梯,步入了她人生的佳境。严师和慈母在学生面前,高美华有两个角色——严师和慈母。 张树超,高美华的2003 级硕士研究生,当他结束基础课进入实验室面对科研课题的时候,突然感觉无从下手,他满怀希望找到导师寻求援助。 高美华的反应出乎他意料,平常热心的导师不但没有帮他。反而告诫他不要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要求他自己想办法查资料解决。 像是不会游泳的孩子被教练硬推下了水,扑通几下、呛几口水后就游出了门道,张树超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 2002级研究生赵鹏总喜欢向人说起导师帮他做实验的事。在一次实验中,按照要求,赵鹏必须在限定时间内解剖30只糖尿病模型大鼠,并精细地取出所需组织如肝脏、肾脏、胰腺、血清等标本。靠他一个人一天一夜也干不完。高美华带领教研室的几位教师分工协作帮他解了燃眉目之急,高美华一直站着紧张工作了整整5个小时,最后赵鹏的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导师对实验记录要求很严格,实验前写操作步骤,实验时要再写一遍,还要反复检查,字迹潦草她都不放过。” 在高美华的学生看来,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高美华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工作中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不断地超越自我。她要求学生也是这样:学会规划,设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 在生活中,高美华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以慈母般的爱关心他们。在滨医时,有一位叫王保君的男生失去了母亲,有一次他的宿舍失火烧掉了被褥,高美华从家里抱来了崭新的被褥送给他。在高美华母亲般的关怀下,王保君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协和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留在北京工作。 高美华说自己最开心的事是收到学生的信,得知他们又进步了。在一次“山东省师德先进个人”演讲比赛中,她演讲的“我的学生我的爱”获得了二等奖。演讲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是她对学生的挚爱真情深深打动了听众和评委。成绩的背后高美华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她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学院“十佳”教师的光荣榜上总有她的名字。 近五年教学时数总计1500学时,指导研究生19人,教学研究课题“双轨道教学模式新体系的智能效应研究”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党员,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今年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高美华的科研成就令人瞩目: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带头人,2002年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承担着8项科研课题。 2003年,在她的努力和带领下,医学院免疫学成为硕士点,并与微生物学一起成功申报了病原生物学博士点。 她发表学术论文139篇,出版专著4部。 有多少次,为了查资料忙到深夜她被锁在图书馆;有多少次,节假日她泡在实验室。家里不灭的灯火记录了她不倦的足迹。但高美华并不以为苦,她乐在其中,享受着向目标挺进的过程和达到目标后收获的喜悦。 每天下午5点后,人们经常看到高美华在乒乓台前酣战,看到她投入的样子,你会忘记她已年过50。 每天晚饭后,她都要围着校园散步。 工作时好好干,休闲时好好玩,这是她的生活原则。 就在这一松一弛的韵律中,高美华谱写了生命之歌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