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飞 夏天宇 王俊文
来源:
编辑:刘毅
日期:2017-11-10 阅读:1
“我感觉青岛大学如同青岛的海一样容纳百川,大爱无边。”
“感谢青大的老师!你们像园丁一样,呵护着最弱的小草。”
“在今后三年的学习深造中,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刻苦学习回报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并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回报社会。”
在我校2017级新生入学报到的时候,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收到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新生贾诗阳写来的一封感谢信。
出生于邹城农村的贾诗阳,因罹患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8岁丧失了行走能力,12岁时不幸瘫痪。在报考研究生时,他给很多学校打过咨询电话,但大部分学校都婉拒了他。“青岛大学不仅没有嫌弃我,还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在信中,他十分感激学院里许多素不相识的老师和同学给予他的帮助和鼓励;他十分感激学校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专门为他提供了位于一楼的单人宿舍供他和母亲一起住宿,甚至还帮助他的母亲联系了一份校内的工作。
因为贾诗阳的身体状况,曾经有人预言他“活不过20岁”。最开始得知自己病情的时候,贾诗阳的心理防线几近崩溃,他用刻苦学习把自己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没有别的事可做,只好一个人学习,消磨时光,放松心情,慢慢地心态就放平和了。”在济宁学院读本科期间,他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2011年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15年考取软件设计师中级技术职称。
学习对贾诗阳来说,绝非易事。十几年来,父母带着他跑遍了京沪等地的各大医院,他边求学边求医,病情严重时,连笔也拿不了,书也翻不动,只能用课余时间慢慢地将笔记补充完整。“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不想让别人说自己身体不行,脑子也不行。”贾诗阳的母亲说。
上高中前的那个暑假,贾诗阳感到自己的病情加重,可能无法就读高中,但为了求学梦不破灭,父母带着他来到沈阳,当时干细胞移植治疗最先进的地方。在那里,他遇到了许多和他病情一样的人,有的病情轻一点行动迟缓,有的重一点则肌肉萎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早就辍学了,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住院治疗期间,贾诗阳赠给病友们许多自己爱看的书,并鼓励他们要坚强活下去。
为了让“一刻也不愿离开校园”的儿子能接受和正常人同等的教育,从他上初中起,贾诗阳的母亲就一直背着他上学,上课送下课接,一天四趟风雨无阻。
“这一路走来真的太不容易,好在我们都很乐观。”贾诗阳的母亲一边笑着说自己心宽,一边却悄悄红了眼眶。2015年,贾诗阳第一次考研失利,面对自己无法继续求学,出来工作又因为身体状况处处受阻的情况,身边所有人都在劝他放弃。可倔强的贾诗阳仍不肯低头,他恳求父母:“就再让我试一次吧”。那一年,他把满腔的不甘都化为动力,带着被拒绝的无奈和被讽刺的心酸,突破身体的极限,最终凭借着复试笔试第一、综合能力第七的优异成绩考入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成绩“发榜”之时,贾诗阳的母亲带着一点小心翼翼的期待,特别想要看看儿子的成绩,在得知他拿到了最高分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如今,贾诗阳的班级同学以宿舍为单位,排着班轮流抬着他去教室上课。贾诗阳说,是青岛大学、是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的老师们为他“又一次托举了生活的希望”,让他“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青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带着对学校和学院的感恩,他表示,“一定要把时间挤出来,多读书,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贾诗阳对在青大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无法走路的他,决定在求学的道路上尽可能地“走”得更远一些:“计算机行业变化太快了,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