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要闻
· 我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 校长魏志强到海慈医院调研
· 校领导会见上海政法学院客人
· 校领导带队赴市南区推进...
· 我校与埃及科技大学举行...
·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
· 我校召开2024年高中校长...
· 学校召开AI供应链“校企...
文化学术
· 我校2024年度山东省自然...
·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
· 我校研究生在首届中国研...
· 我校王风华获九三学社全...
· 化学化工学院王国明教授...
· 我校学科交叉成果发表于...
· 自动化学院本科生在机器...
· 我校青年教师宋建军在国...
综合新闻
· 中国中检山东公司一行来...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档案馆(...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 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活动顺...
· 校领导到历史学院调研指...
· 我校成功召开2024纤维基...
· 我校智荟沙龙——第1期“...
· 学校举行2024“招办进校...
  青大人物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青大人物>>正文

追记青岛市劳动模范、医学部人体形态学实验中心高级实验师刘志才:负重前行四十载 无悔坚守为学生

作者:王爱军      来源:      编辑:刘毅        日期:2018-05-21     阅读:1

5月11日上午,春雨绵绵。

青岛殡仪馆的告别大厅里,刘志才的告别仪式在肃穆中举行。一百多人前来送行,有同事好友,也有从外地匆匆赶来的医学部毕业多年的学生。

作为医学部人体形态学实验中心的高级实验师,刘志才并没有在讲台上讲过课。但是,每个上解剖课的医学生都知道,刘志才老师的工作,关乎他们学业的关键环节。

他的工作是为解剖课收集、处理和管理人体标本。从1976年参加工作至今,刘志才收集、处理了近2000具以上的遗体,在充满刺鼻福尔 马林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了42年。

在艰难困苦中前行

解剖课是医学教学的基础,如果没有人体标本供医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医学教育就是纸上谈兵。医学部教学、研究工作每年需要人体标本四五十具,刘志才的工作就是保证课堂教学标本的数量和质量。

刘志才生前常说:“我的工作很有意义,解剖课学得好,将来就会有更多的病人在他们的手术刀下康复。”

从农村走出来的刘志才,深知一个家庭为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艰辛,他暗下决心,绝不让学生因为没有解剖用的人体标本而影响学业,一定要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这深藏在心中的大爱支撑他走过风风雨雨的42年,抗过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

在医学部松山路校区,有一间由教室改造成的红十字生命奉献大厅,这里是青岛市目前主要的遗体接收站。接收站公布的电话中有刘志才的,所以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接到捐献的电话,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他总是说:“不能让家属等咱,这是对捐献者的尊敬,对不起家人也没办法啊。”

电话随时响起,这意味着他不能有常人的作息时间,不能和家人出门旅游……

一个看似简单的接收遗体的活儿,对于刘志才和他的同事来说,有他人想象不到的艰辛。由于这个活儿多半是在晚上干,经常要到周边农村去,碰上恶劣天气,根本找不到人问路。有一年冬天,刘志才在一个下雪天到莱西接收遗体,仅问路就花了三个多小时,头天晚上六点多出发,翌日凌晨一点半才回到家。

四十多年来,刘志才接触到各种形状的遗体,不管什么样的尸体他都要完好地接回来。有一年夏天,一位患精神疾病的捐献者在家里去世一周后才被发现,尸体已有腐烂。刘志才和同事单涛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袋挪下六楼。

接收遗体只是第一步,之后的防腐处理和遗体保存等工作也不轻松。尤其是在夏天,刘志才和同事要随时到尸库察看观察灌注速度和防腐程度,防止血管破裂和腐败变质。松山路校区教学楼的地下室里,有12个浸泡人体标本的福尔 马林池子,这就是刘志才四十年的工作阵地。由于常年接触福尔 马林药水,刘志才双手指腹的皮肤摸起来像长了老茧,一个周褪两次皮是经常的事儿。

人体标本的管理也不简单。有一年夏天下暴雨,因为下水道堵塞,8个尸池被淹,积水没腰深。刘志才穿着短裤、赤着脚,和同事一起进尸池清淤,一干就是三四天。那些天晚上他不能睡,躺下就喘不动气。

刘志才将遗体志愿捐献者尊为无语良师,所以每次接受遗体他都争取让家属满意,尽量妥善处理在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棘手问题。

常有捐献者家属反悔,有的家属还会提出各种要求,他要反复做安抚工作。有一次,因为一位捐献者家属嫌拉遗体的车况不好,不但不捐了,他还差点挨揍。

2009年寒冬的一个深夜,刘志才在接受一位老干部的遗体捐献中,胃痛难忍。那天在寒冷中他等了一个多小时,大冷天疼得脸上都冒汗了。由于那时遗体告别室正在装修,捐献者家属对环境不满意,他忍着胃痛耐心劝慰。最终,家属终于同意捐献……

艰难、劳累、病痛、精神压力如影相随,刘志才背着它们,却从未停下为事业奔波的脚步。

一切为了学生

无数人问过刘志才一个同样的问题:干了这份工作有没有后悔过?每次刘志才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从来没后悔。“这工作确实又累又苦,但多获得一个标本,就多一个给学生动手学习的机会,将来他们给病人做手术时就多一次成功的机会”。这话,他不知道给多少关心他的人说过。

学过园艺、朴素如老农、无欲无求的刘志才,在心里为自己造就了一个花草丰茂的春天。而那些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就是他眼里的花朵和树木,需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呵护。“我干这活儿是为了学生。”这话是他的口头禅。

在学生们眼里,刘志才是严谨的老师,也是一位可亲的长辈。

建立解剖兴趣小组,让无数学生爱上解剖爱上医学;早来晚走,为学生答疑,是他的乐趣;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技能,取标本时他要亲自下到福尔 马林的池子里做示范……

一些考到外校读研的学生向他反馈:因为有了在母校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在同学中胜了一筹,这令刘志才很是得意。每年7月,看到又一届学生奔赴救死扶伤的工作岗位,刘志才无比欣慰。毕业时学生会来找他照相留念,开心的刘志才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儿。

对这位不上讲台的老师的付出和奉献,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毕业的学生们会经常打电话问候他,回母校探望他。在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们毕业时拍摄的《青医风骨》的视频中,他的份量和誉满天下的知名专家、院长一样,被视为“青医风骨”的典范,解说词中写道:不知有多少学生,从刘志才老师的汗水里,汲取了学业的营养。

身为市劳模的刘志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坚守到生命尽头

2012年,刘志才到了退休的年龄。他盼望着到东北看哥哥、带家人出去玩的梦想,近在咫尺了。可是,教研室实在没人能接他的班,他欣然答应留下继续干。

2015年,他因脑血管出现意外,住进了医院。出院后,身体的一侧有些使不上劲儿了,可他依然留在岗位上。

去年10月他查出肺癌,手术后还要化疗,走路都喘个不停,这也没耽误他经常来到办公室,指点年轻人的工作。

刘志才住院期间,一宗捐献因同事刘宇锋在外考试手机关机而无法联系和办理。他知道后硬是从病床下来,跑回学校后又赶到现场处理捐献事务。

同事陈忠恒去医院看他,他反复念叨:老躺在这算什么,红十字会配的专线手机万一响了咋办(住院时家人不让他随身带着)?不行,我得回去……

5月7日午后,刘志才又来到办公室,虚弱的他,进来后只能躺在沙发上与大家说话了。从一个满头乌发的青年,到这个佝偻身体躺在沙发上的老人,在这间红色木地板的老旧办公室,他度过了42年的时光。窗外,银杏树枝繁叶茂,正是满园春色的怡人时节。

5月8日下午,他被急救车拉到医院,次日凌晨,66岁的刘志才与世长辞。

5月11日上午,绵绵春雨中,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刘志才送行。他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面容安详。

如同刘志才“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精神导师沈福彭教授一样,他亲手制作的标本,会继续陪着一届一届的医学生精进学业,为人间的祥和美好添加色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地锦绣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