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燕 徐天华 尹文博
来源:
编辑:报社
日期:2010-11-23 阅读:1
教学研究型大学概念的提出,源于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文中提出了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的中国大学分类标准。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根据科研规模的大小,又可将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四型。此后这一分类方法被政府、高校及专家学者广泛引用。教育部门在多种场合下,使用“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等称谓,目前这种分类方法已成为高校系统内部的习惯性用法。2003年开始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高校办学定位的解释就引用了这一标准。其中,较受关注的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大学的基本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个方面上有何特点;如何从个体角度审视是否达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教学型大学建设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努力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发了专家学者们对教学研究型大学评价标准的广泛关注和不断探索。
我们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了遴选和重新估值,以期突出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样性人才;技术创新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并举,教学与科研互为支撑;服务与引领地方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征。鉴于2004年教育部已出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高校进行高等教育的准入标准。本文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主要指标应具备的条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首先,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和根本任务。虽然大学的职能不断丰富和多样化,但是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核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特点和历史使命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样性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师资队伍。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并举的特点要求其师资队伍不仅能胜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能在专业学科领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专业学科的科研趋向、高端进展融会贯通,培养并激励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能力。我们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以不低于15%为宜;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应大于60%;生师比小于14:1。二是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专业的建设与扶持等问题上,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至少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以不少于10个为宜;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少于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少于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数不少于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数不少于15门;在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应至少有1项项目获奖;在近两次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有不少于15项项目获奖。三是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组合完整学科、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充实科研项目、构筑学科基地。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要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与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要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寻找学科建设的新增长点。特别是要加强学科梯队的建设,培育国家重点学科、增加一、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数量。我们认为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应不少于1个;省级重点学科应不少于10个;一级博士授权学科不少于2个;一级硕士授权学科不少于10个;二级硕士授权学科不少于50个;研究生比例应大于15%。
其次,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样性人才已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理念。其科研理念即为技术创新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并举,教学与科研互为支撑。科学研究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成果充实进入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课程体系,而且能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培养出具有科学品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提出教学研究型大学每年科研经费应不少于5000万人民币;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每年多于500篇。科研经费数及发表论文数并不能完全体现科研水平。国内外引文数据库论文及引用、学术著作引用、艺术作品、专利授权、科学与技术奖、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指标也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一所高校的科研力量。
第三,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从大学最初的人才培养间接地为社会服务,到现在直面社会、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新阶段,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较教学型大学更加多样化,强调服务与引领地方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服务地方建设、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职能在办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并逐步成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其表现形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有规模化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与企业联合科研攻关,提供科技支持;承担相应行业、学会等机构的理事等职务;各学科在专业领域不定期地对社会提供鉴定、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