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 辉
来源:
编辑:报社
日期:2011-12-09 阅读:1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科学研究是学科 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只有科学研究上水平,才能获得高 水平的研究成果,历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十一五”期间,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高校人文社科奖励的突破。承担国家级项目204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国家科技 重大专项课题1 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486 项。科 研经费总数由7985 万元增长到19631 万元,比“十 五”增长146% 。获政府科研奖励913 项,其中合作取 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省 部级科研奖励149 项。发表学术论文5890 篇,其中 SCI、 EI及 ISTP 收录论文1296 篇, CSSCI收录论文 493 篇。全国知名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 198 部。发明专利受理196 项,发明专利授权93 项。获 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9 个,厅局级重点研究机构22 个。大学科技 园入园企业100 余家。
以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为支撑,我校实现了国家 重点学科、博士专业学位类型和博士后流动站的突破。眼科学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生理学建设成为国家 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和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获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类型。临床医学、生物学、材料学和基础医学获批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增 15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 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 和12 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获批16 个“十一五”省级 重点学科。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校又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的新突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 个、硕 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 个;获批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 个,其中特色重点学科7 个。
作为支撑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主体,科学研究促进 学科建设,引领学科发展。按照国家重点学科申报要求,学科必须在五年期间曾获得国家三大科研奖励, 或者曾获得不少于3 项(含3 项)省部级二等奖(含二 等奖)以上科研奖励,或者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 工程(技术)中心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社 科研究基地)的主干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时,要求科研项目经费必须达到设置的最低要求, 且五年内须至少获2 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准入门 槛的设立,一方面对学科的科研提出了量的基本要求,没有相应数量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就不具备重 点学科申报的基本条件,不可能有学科层次的提升; 另一方面,对科研成果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 性成果成为学科水平的最直接的体现,因此也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
再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例, 省级重点学科在终期验收时要求五年内至 少取得2 项标志性成果。截至“十一五”末, 我校16 个省级重点学科五年内共承担国家基金项目124 项,山东省基金项目102 项, 国务院各部门、省政府及国防项目53 项,国 际合作项目15 项;发表论文2352 篇,其中 SCI、 EI、 ISTP 收录668 篇, CSSCI收录116 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1 项。从以 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我校近一半的高层次科研项目、论文和成果都汇聚在占全校学科 数量不足10% 的省级重点学科上,有了这些 成果的支撑,16 个重点学科顺利通过终期评 估,其中3 项评估结果为优秀。
科研平台建设则为人才的汇聚和队伍 的稳定提供了保障,确保了学科建设工作的 顺利开展。只有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才能汇聚优秀人才,凝练特色学科方向,形成学 科优势,建设国内乃至国际一流学科。以材 料科学与工程为例,该学科拥有省部共建纤 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基地等7 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 技术中心,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山东 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在“十一五”期间,依 托所具备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了特色和优 势比较明显的学科方向,梯队结构日趋合 理,现已发展为“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
科研水平的提升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 高提供基本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与 学科的科研水平有直接关系。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高层 次的科学研究。
“十一五”以来,学校通过一系列的科研 创新活动,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获山东省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6 篇、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4 篇、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50 篇,获山 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33 项。
科学研究的新探索、新发现和新成果促 进了传统学科的改造和学科融合,有利于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产生。与清华、北大等 老牌名校相比,我校的传统学科缺乏优势, 在原创性研究方面难以取得突破,但我们可 以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方面寻找突破口。以特种医学为例,该学科共设五个方向,一 是航海与潜水环境下微生物的感染及其防 治,二是航海与潜水的心理学及生理学,三 是航海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四是放射医学与 辐射防护,五是潜水病的神经病理学。当时,在航海与潜水医学和放射医学及辐射防护 两个方向已经与青岛的涉海单位特别是军 工领域单位开展了合作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处于国内前沿地位,这些成果是基础医学学 科在特殊条件下的新探索。由于这些方向在国内特色比较明显,优势比较突出,使得该 学科在众多申报学科中脱颖而出,获得博士 学位授予权。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国 内知名高水平综合大学的目标,进一步发挥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下大力气 抓好科研工作,提升科研水平,努力促进我 校促进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使学 校早日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