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剑南
来源:
编辑:报社
日期:2011-12-09 阅读:1
科研平台是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 新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等重要 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 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包括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人 文社科研究基地和研究机构等,为学校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办学实力提供重要 支撑和保障。“十一五”期间,我校科研平 台建设在提升平台层次、推动学科建设、汇集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 绩,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国内知名高 水平综合大学做出了积极贡献。
平台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十一 五”期间,科研工作坚持走内涵发展道 路,凝练研究方向和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为科研平台 建设打下基础,取得可喜成绩,步上新 的台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基地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而且运 行良好;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获批“纤维新材料与 现代纺织”、“微复合材料”、“工业控制 技术”、“神经相关疾病的机制与防治”、 “代谢性疾病”5 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在厅市级重点科研 平台建设方面进步明显,获批“东亚文 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等山东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7 个,不重复累计省高校重点 研究基地数量由“十五”时期的8 个增至12 个,位居省属高校首位;新增“痛 风病”、“脑功能与疾病”2 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由3 个增至5 个;建有山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 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个,省 卫生厅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3 个,青 岛市行业技术中心2 个。此外,学校修 订了校级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理顺了校级科研机构管理机制,校级科研机构运 行日益规范化。至“十一五”末共有校 建、共建校级科研机构57 个,并步入良好有序的发展轨道;顺利取得二级军工 保密资格,为我校承接军工项目提供了 条件保障。到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省 部共建、省、厅市、校”四级科研创新平 台体系架构。
科研平台建设支撑学科建设实现 新突破 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互为依 托,相互促进。我校学科建设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在发展中逐步凝练出特色 研究方向,形成了学科优势,建成了一 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十一五”期间 以科研平台和科学成果为支撑,我校实 现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专业学位类型和博士后流动站的突破。我校2 个国家 级重点学科、7 个“十二五”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均同时建有重点研究平台。以材 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该学科拥有省 部共建—青岛市“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 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5 个国 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山东省“十 一五”重点学科、“十二五”特色重点学 科,近几年,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该学科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 逐步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的学 科方向,梯队结构日趋合理。重点研究 平台在支撑学位点申报方面也发挥了 极大作用。“十一五期间”,我校学位点建设成绩突出,科研平台对学位点的支 持作用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 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建设便可管窥一斑。
除了依托省部共建——— 青岛市“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 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外,山东省微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功能纤维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多相聚合物材料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功能纤维及 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对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交叉支撑、互融 依托的作用。
科研平台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聚 集与培养 科研平台作用之一是为科 技人员创造良好科研条件和发展环境,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舞台,并通过平台 凝聚人才、稳定人才、培养人才。“十一 五”以来,学校采取引进、培养并举的方 式,通过实施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 程、“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等,促进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凝聚、 培养高层次人才与团队方面,科研平台 的作用体现得尤为突出。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省部共建—青岛市“纤维新材料与 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汇聚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新世 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 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也正是在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带动下,国家重点实 验室培育基地才能不断取得一系列标 志性研究成果,推进着国家重点实验室 培育基地的建设。平台建设拥有的优良 条件也促进了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我校研究生 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 提高,而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 科研硬条件和软环境。近几年我校研究 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一支生力军,“十一 五”期间,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 文3445 篇。我校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 篇、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4 篇,其指导教师皆为我校科研创新平台骨干教师。
我校“十一五”重点研究平台建设工 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有较大差距,国 家重点实验室仍在培育之中,国家级研究平台建设有待突破;部、委重点研究平 台有待大力开拓;建设投入需要进一步 加大;平台研究方向需进一步凝练等。今 后,我们应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危机 意识,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瞄准国家需求、面向区域发展、整合相关资源、凝练 研究方向、力争重点突破,建设一批高层 次、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为科研人员 提供更高更广的创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