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剑南
来源:
编辑:报社
日期:2011-12-09 阅读: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人文社会科学进行研 究的问题越来越多,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我校的人文社会科学 在学校发展中一直居有重要地位,为促进学校发展和扩大 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校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整合各类资源, 进一步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成 效。
优化整合各类资源 积极创造科研条件
“十一五”期间,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政策支持上,制 定或修订了《青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 系》、《青岛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青岛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青岛大学学术交流活动管理暂行办 法》等,不断优化科研软环境,大力倡导跨学科协同作战精 神,鼓励文理交叉渗透,积极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培育良好人文社科研究氛围,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与 繁荣。
在人才支撑上,学校采取“引培并举”的方式,通过积极 实施《青岛大学引进人才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青岛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管理暂行办法》、《“十一五”师资队伍建 设专项规划》、《青岛大学人事调配暂行规定》和《青岛大学优 秀青年教师奖实施办法》等制度,积极推进特聘教授计划、引进博士扶持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校内培养计划、重点学科 带头人培养计划,引进和培养了大批学术造诣深厚、有较大 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文社科人才。“十一五”期间学校引进的 220 余名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人才,人文社科的约占 35% ;2005 年以来,入选“特聘教授人才工程”的723 人次 中,人文社科的约占30% 。
在经费投入上,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依然给予政 策倾斜与支持。学校通过设立学术专著出版基金和文科基地建设基金资助人文社科研究。“十一五”期间,在商务印书 馆、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国内一流出版社资助出版学术 著作60 余部,其中获得省部级著作类社科奖励的70% 以上 是校出版基金资助的成果。为加强人文社科的学术交流,经 学校积极争取,省社科联在我校设立了齐鲁讲坛—青大分 坛,带动了相关学院积极资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为教师开阔视野、展示研究结果及学术创新思想、提高 学术研究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管理系统,我校实现了人文社科科 研资源网上共享、社科统计网络自动生成,促进了校内合作研究,提高了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科学研究和管理 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校图书馆克服资金不足等问题,积 极推进科研成果的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建成图书及中文库、外文库、音视频库和使用库四大数据库,大大方便了科研人 员参阅国内外其他人的优秀学术成果,也促进了高水平科研 成果产出。
积极推动课题研究 促进学术繁荣发展
人文社科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国家级课题,既是衡量一个 学校高水平研究能力的标准,也是整合校内资源、促进学科 建设和培养团队精神的切入点。我校通过积极抓好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这个“点”,牵起各学科科研建设这条“线”,从而 带动了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这个“面”。目前我校经政府有关 部门批建的人文社科基地,有山东省世界经济研究基地、省高校东亚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强化)、物证技术应用实验室 以及蓝色经济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获批18 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经 费165.5 万元;获批省部级项目120 项,获批经费261.5 万 元;获批其他项目472 项,获批经费626.81 万元。获得省部 级以上社科奖励58 项,其中一等奖5 项、二等奖18 项、三等奖35 项。
人文社会科学不仅要有宽松的学术环境,学者需要有独 立且深入的潜心研究精神,还要有创新性思想,才能有高水平的成果。我校刘增人教授从上世纪60 年代初开始着手中 国现代文学期刊史研究,其成果在“十一五”期间获得山东省社科一等奖、教育部社科二等奖;唐致卿教授对近代山东农 村社会经济问题潜心研究,历经20 余年,其成果获得山东省社科一等奖。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自2006 年成立以来,积极推动教师申报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课题,并组织教师参加成果评 奖,五年中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9 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0 项,经费总额29.96 万元;获省部级奖励3 项、市厅级奖励21 项;主持教学研究课题20 项。
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是我校一个有实力、有特色、 有突出影响的人文社科研究中心。2006 年以来,该中心获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 项、省部级课题18 项,另有国际合作项 目1 项,出版专著25 部,发表论文90 余篇,其中在权威刊物 及 CSSCI来源期刊发表30 余篇。该中心获得各类科研奖励 近50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25 项,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2 次,承担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调 研项目4 项,组织编辑《崂山研究》第一辑、第二辑,撰写崂山 道教研究论文20 余篇,完成专著《崂山道教与〈崂山志>研 究》等。